
80多年前,膠東大地戰火紛飛,無數英雄兒女義無反顧地投身保家衛國的戰斗洪流。在寺口鎮邴家村,1924年8月出生,如今已101歲高齡的建國前老黨員李相文,正是那段烽火歲月的親歷者。時光流轉,他的家族后人仍在延續著這份熾熱的紅色基因。
走進寺口鎮邴家村,聽著李相文老人緩緩講述,往昔的崢嶸歲月仿佛在眼前重現。那時,年紀尚小的李相文和同伴們,用充滿智慧的“土辦法”與敵人周旋。
李相文長子李泮明回憶道:“父親入黨后,便帶領‘青抗先’隊員,趁著夜色前往觀里據點周邊騷擾日軍。他們點燃鞭炮、敲響銅盆,制造出激烈的聲響,引得據點里的鬼子慌亂開槍,而隊員們則迅速撤離。當棲霞城的日軍準備撤離時,父親又率領民兵在西邊沿路設伏。隨著土炮轟鳴聲響起,日軍被嚇得不敢走。”
在邴家村不遠處的靈山上,坐落著寺口烈士陵園(該陵園原位于邴家村)。每當提及在此犧牲的烈士,李相文總是感慨萬千。他說道:“在那個叫霧露頂的地方,八路軍與日本鬼子展開過一場惡戰。當時,我們的游擊隊武器匱乏,大多只有幾顆手榴彈和一把大刀。”這場戰斗,正是1940年1月10日發生的靈山戰斗。
1941年,膠東第四兵工廠成立,邴家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兵工生產。李相文介紹:“我們負責壓制八二炮彈,壓好后送到大榆莊,再進行后續加工、裝藥。”李泮明補充道:“當時村里開展秘密宣傳活動,一旦得知日軍即將掃蕩的消息,就會提前將兵工器材掩埋,防止落入敵手;還會組織村民轉移,為八路軍傳遞情報。解放前,老人們常說,我們村是紅色堡壘村,老百姓一心跟著共產黨打鬼子,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也全力支援前線。棲霞曾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棲霞西南鄉,邴家大榆莊’,這正體現了我們村和大榆莊為革命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
1958年,邴家村響應號召,與周邊村落共同修建龍門口水庫。如今,這里綠水青山環繞,宛如世外桃源。101歲的李相文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作為一名老黨員,他依然積極參與全市紅色文化教育工作,以自己的方式為新時代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