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起銜接順暢的體育生態鏈條,或許能成為突破職業賽事成績瓶頸的一劑良方
最近,不少火熱的群眾業余賽事成為展現全民健身活力的窗口,也引發了一些人對群眾賽事與職業賽事的比較,有人甚至將二者對立起來。其實,這二者的運作邏輯雖不相同,但可以互相滋養、互相成就。
“明日之星”難尋?群眾賽事建立了堅實的人才底座。這里藏著不少“掃地僧”和“潛力股”,表現優異的“草根”運動員通過相應選拔機制和晉升通道,前往職業殿堂。在廣西“桂超”賽場上,不少運動員一步步成長歷練,從中乙進入中甲,最終升入中超。一些職業俱樂部設立“星探點”,專門“挖寶”“撿漏”。各地廣泛開展的群眾賽事如同一張龐大的毛細血管網,為職業賽事持續輸血。
體育文化想扎根?群眾賽事有利于打好文化地基。比賽辦到街頭巷尾,體育的種子播撒到更廣袤的大地上,無數運動“小白”悄然被“種草”。甘肅肅北“村BA”、海南文昌“村排”……家門口舉辦的賽事門檻低、參與度高,體育不再是屏幕里的風景,而是觸手可及的快樂。遍地開花的群眾賽事,潤物細無聲地增強了觀眾對體育的認同和熱愛,也為職業賽事積累了潛在的路人粉和流量池。
賽事組織創新玩法?群眾賽事成為“腦洞”試驗田。群眾賽事組織成本相對低、觀眾包容度高、試錯空間大,是妥妥的創新“草稿紙”。從那些讓你直呼“炸裂”的新奇轉播視角,到趣味值拉滿的互動玩法,很多出圈的創意,轉頭就能反哺職業賽場,提升了賽事運營效率,也拉高了參賽、觀賽的“爽感”閾值。
群眾賽事與職業賽事并非平行線,而是交錯縱橫,擰成一股繩。職業賽事門檻高、觀賞性強,引領著中國體育水平的發展,一些運動員退役后還持續賦能群眾賽事;籌辦職業賽事建造的體育場地,賽后也能為群眾賽事所用,助力全民健身事業。反過來,群眾賽事輸送后備人才、培育體育文化、提供創新借鑒,不斷為職業賽事夯實根基。職業賽事若是參天林木,群眾賽事便是葳蕤草木,二者可謂互惠共生、共同繁榮。
對一些夢想走上職業賽場的運動愛好者來說,群眾賽事的火熱,為打通“草根”直通“職業”的“任督二脈”提供了更多可能。構建起銜接順暢的體育生態鏈條,或許能成為突破職業賽事成績瓶頸的一劑良方。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