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9月23日訊(記者 欒雪 通訊員 李成修 王婧)隨著社會觀念轉變與生育計劃的推遲,越來越多女性面臨“高齡生育”挑戰。醫學上,35歲以上備孕女性被定義為高齡孕產婦,這一年齡界限并非絕對,而是基于生理機能變化的科學劃分。煙臺毓璜頂醫院生殖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莊麗麗提醒廣大女性朋友:了解高齡生育的風險、做好生育力評估、掌握孕前注意事項及助孕方案,能幫助高齡女性更理性地規劃生育。
一、高齡生育:明確風險才能科學應對
高齡女性生育能力下降的核心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35歲后卵泡數量驟減,卵子染色體異常概率升高,這直接導致受孕率降低(35 歲女性每月自然受孕率約 15%,40 歲后降至 5% 以下),同時流產風險增加(40 歲以上流產率超 30%)。此外,孕期并發癥風險也顯著上升,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壓,以及胎兒出現唐氏綜合征等染色體疾病的概率增加(35 歲胎兒出現唐氏綜合征風險約 1/350,40 歲胎達 1/100)。這些風險并非“必然發生”,而是提醒高齡女性需提前干預、科學備孕。
二、生育力評估:找準自身 “生育基礎分”
備孕前進行生育力評估,是高齡女性制定助孕計劃的關鍵。莊麗麗介紹,評估主要圍繞“卵巢儲備”展開,常用檢查包括:一是AMH(抗苗勒氏管激素)檢測,通過血液指標反映卵泡儲備量,正常范圍為2-6.8ng/ml,低于1.1ng/ml提示儲備不足;二是陰道B 超檢查,計數雙側卵巢竇卵泡數量(AFC),5-12個為正常,少于5 個需警惕;三是基礎性激素檢測(月經第 2-4 天查 FSH、LH、E2),FSH超過 10IU/L通常意味著卵巢功能下降。此外,甲狀腺功能、輸卵管通暢度等檢查也需同步進行,全面掌握身體生育條件。
三、孕前注意事項:為受孕筑牢 “健康防線”
高齡女性孕前調理需從多維度入手:飲食上,要保證優質蛋白(如雞蛋、瘦肉)、葉酸(深綠色蔬菜、葉酸片)、維生素D(牛奶、曬太陽)的充足攝入,避免高糖、高油飲食;運動方面,可選擇瑜伽、快走等溫和運動,每周3-5次,每次30 分鐘左右,增強體質的同時改善卵子質量;生活習慣上,需戒煙戒酒,避免熬夜(保證每晚 7-8 小時睡眠),減少咖啡、濃茶等攝入;心理調節也不容忽視,過度焦慮會影響內分泌,可通過聽音樂、與家人溝通等方式緩解壓力,保持良好心態。
四、助孕方式與促排卵方案:個性化選擇是關鍵
莊麗麗提醒,若備孕半年以上未成功,高齡女性需及時尋求醫學助孕。常見助孕方式包括:一是人工授精,適用于輸卵管通暢、男方精子質量較好的情況,通過將優化后的精子注入宮腔,提高受孕概率;二是試管嬰兒,分為第一代(IVF-ET,適用于女方因素)、第二代(ICSI,適用于男方精子質量差),適用于輸卵管阻塞、卵巢儲備嚴重下降等情況
促排卵方案需根據卵巢儲備情況個性化制定:對卵巢儲備尚可的女性,多采用長方案(月經第 21 天開始用降調節藥物,14 天后促排卵),優勢是卵泡生長均勻、獲卵數穩定;對于卵巢儲備較差的女性,更適合采用拮抗劑方案(月經第 2-3 天直接促排卵,卵泡長大到一定程度加拮抗劑)。這種方案的優點是用藥時間短、對卵巢刺激小,能夠減少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的風險。無論選擇哪種方案,都需在醫生指導下密切監測卵泡發育,及時調整用藥劑量,確保助孕安全有效。
最后,莊麗麗提到高齡生育雖面臨挑戰,但通過科學評估、合理調理與個性化助孕方案,仍能大幅提高受孕成功率。關鍵在于盡早規劃、積極行動,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為迎接新生命做好充分準備。
掃描二維碼看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