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隱于云端十六載
阿旺卓瑪的視線,常停留在同學們躍動的裙角上。裙擺的弧度像被風撫開的花瓣——輕盈,蓬勃。她安靜地蜷坐在家鄉的石階上,目光下,是生來便扭曲的膝蓋。先天性軟骨發育不全和膝外翻畸形如同冰冷的無形鎖鏈,將她禁錮在高寒缺氧的邊陲深處。自出生起便沉重的關節,讓這個女孩從未體會過自由奔跑的暢快,在3歲前,她甚至連站立都無法實現。
卓瑪的家在聶拉木縣波絨鄉云多村,到最近的聶拉木縣衛生服務中心,需要在山道上艱難盤旋130多公里。貧窮與閉塞,加上稀缺的醫療資源,讓卓瑪錯失了一次又一次早期矯治的機會,任關節在無聲歲月中持續扭曲變形。生命的韌勁使她習慣了默默承受,直到中考體育考試的迫近,她終于去醫院開出了人生中第一張殘疾證明。
正是這張殘疾證明,為卓瑪迎來了曙光。

醫護人員給卓瑪過生日
煙臺援藏醫療隊如一道刺破云層的陽光,持續溫暖著聶拉木這片偏遠的土地。來自煙臺第九批援藏醫療隊的毓璜頂醫院工作人員鄭煙生說,第一次見到這個藏族小姑娘時,她安靜地坐著,眼中流露出小心翼翼的渴望。“醫生叔叔,我以后……能走路,能跳舞,也能穿上裙子嗎?”這聲微弱的問詢,牽動了鄭煙生和遠在四千公里之外的煙臺毓璜頂醫院骨科專家李桂石的心。
在當地完成各項檢查、檢驗項目后,援藏醫療隊迅速聯系煙臺毓璜頂醫院進行遠程會診。影像資料傳來,診斷結果清晰而緊迫:嚴重的先天畸形合并進展性骨關節炎。李桂石的聲音嚴肅而沉重:“若不立刻手術干預,她將在花季就徹底失去行走能力,陷入終身癱瘓的厄運。”
“救她!”當信息飛抵煙臺援藏工作組駐地,這兩個字成為跨越千里山海最迫切的回響。
煙臺市慈善總會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聯合“杰瑞扶危濟困慈善基金”捐贈善款3萬元,用于支付女孩手術治療醫保報銷后的費用;醫院膳食科鄭重承諾:一日三餐,熱飯熱菜,絕不讓父女倆為果腹擔憂;援藏干部林澤潤迅速上報情況,援藏工作組領隊張鵬多方奔走接洽,龍口一家愛心企業慷慨解囊,默默擔負起跨越四千公里山海的機票及住宿費用;毓璜頂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也帶著聶拉木縣在煙掛職干部來到醫院慰問……無言的行動為卓瑪的尋醫之路掃除了最后的荊棘。
第二幕:黃渤海畔的生命“截骨”時刻
八月的煙臺,暑氣蒸騰。當卓瑪和父親終于降落在蓬萊國際機場,撲面而來的溫熱海風裹挾著從未聞過的氣息,讓卓瑪一度無措。
見到卓瑪后,李桂石敏銳捕捉到她步伐中那份艱難的沉重。“叔叔好。”卓瑪低低的聲音,帶著高原孩子特有的靦腆。
“卓瑪,你的‘戰斗’,煙臺陪你打到底!”入院后,一場無聲的戰役已然打響。

醫院組織多學科會診
煙臺毓璜頂醫院立即啟動多學科會診,成立了由醫院黨委書記、院長宋西成為組長,業務副院長孫萍為副組長,醫務科、關節外科、創傷骨科、手足外科、運動醫學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輸血科、感染科、康復醫學科等科主任組成的治療小組,經過反復論證,并與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候任主委單位——天津醫院的骨科專家團隊進行溝通討論,共同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和康復計劃,保障圍手術期治療的安全。
李桂石團隊也將“四維評估體系”這一精密的診斷利器,運用到極致,結合她長達十六年的病程發展,精準定位了病痛的根源與惡化的進程。李桂石面對會診團隊解釋,“她的情況很復雜,畸形本身已屬重癥,疊加嚴重的骨關節炎,如同陳舊樓房的雙重垮塌。常規截骨難以奏效,必須改變關節承重面,同時精準矯正變形軸線!”團隊為此進行了多次會診,將風險預案打磨得細致入微。

術前討論
8月11日,卓瑪的病房里熱鬧非常。今天是她的陽歷生日。當毓璜頂醫院的醫護人員捧著蛋糕來到她的床邊時,卓瑪露出了靦腆而感動的笑容,“因為藏族的習慣,我從未過過生日。”但小姑娘還是許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手術順利。
8月27日上午8時,手術燈肅穆亮起。
手術在關節外科主任王光達教授的指導下,由李桂石具體操作。憑借著豐富的臨床經驗,以毫米級的精度順利完成“雙側股骨內髁閉合楔形截骨+鋼板內固定術”,術中拍片顯示矯形效果可靠,且術中出血僅50ml。

手術中
手術室外,卓瑪的父親坐在走廊盡頭的長椅上,身體前傾,雙手合十,布滿紅血絲的眼睛死死盯著那道緊閉的厚重大門。
漫長的四個小時過去,厚重的手術門終于緩緩打開。“手術很成功!”李桂石的話音帶著高強度手術后的疲憊,卻掩不住那份由衷的喜悅。卓瑪的父親瞬間松弛下來,布滿溝壑的臉上,淚水再也無法壓抑地奔涌而出,他用粗糙的手掌一遍一遍抹著淚水,嘴里喃喃重復著:“扎西德勒……”
第三幕:聽見自己心跳的“新腿”
術后,病房的窗外是明亮的陽光。卓瑪慢慢睜開雙眼,視線落在自己裹著厚實敷料和矯形支具的腿上,一種前所未有的“分量”感沉甸甸地壓在墊高的床墊上。
輔助站立床、微波治療儀……這些輔助康復儀器成了卓瑪術后康復的“新朋友”,“孩子,別怕,試試看感覺怎么樣。”當護士輕柔的話語在耳畔回蕩,卓瑪鼓起勇氣一次次嘗試,有疼痛,更有對未來的期待。
卓瑪的額角滲出細密的汗珠,她雙手死死抓住輔助器具,雙腿輕微發顫,如同踩在陌生又飄浮的云彩上,但那份來自骨骼深處實實在在的支撐感是如此嶄新而具體地傳導上來。她用盡全身力氣,在助行器的支撐下,咬著牙邁出了生命中新旅程的第一步!一步,兩步!雖然步子細小僵硬如同蹣跚學步的嬰孩,但那是真實的、屬于她自己邁出的步伐!
“叔叔,我以后真的可以跳舞了嗎?”她忽然抬起頭望向身旁守護的李桂石,眼神像初融的雪水般清亮而不可置信,這是卓瑪長期以來藏在內心深處的渴望。李桂石望著她,眼里有屬于醫者的欣慰,重重點頭:“卓瑪,會的,它們睡太久了,現在該醒過來跳舞、奔跑了!”

愛心人士看望卓瑪
卓瑪的故事,并非命運的偶然眷顧,而是煙臺援藏醫療隊多年來接力救治的生動縮影,是山海相隔卻心手相連的深情見證。自2017年以來,煙臺市衛生健康委響應國家及山東省衛生健康委號召,對聶拉木縣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對口幫扶。一批又一批援藏隊員扎根高原、傾力支援,用一次次精準診療和一場場生死救援,逐步叩開了當地群眾的心門,“看病就找煙臺門巴”早已成了聶拉木人的共識。
雪山與海洋共同見證的這跨越千里的重生之約——雪山般堅韌的意志在煙臺溫暖的港灣被重塑,而煙臺這座海濱之城,以勇于擔當的情懷再次證明,一座城市的溫度與高度,正在于它如何擎起另一個生命的重量,并將其托舉至云開霧散的璀璨晴空。